返回列表 发帖
呵呵,说实在的,楼主是个有心人,但错也就错在这个“心”字上——评价过于主观了,殊不知,产品的设计是需要考虑很多因素的。

楼主可以多转转国外的权威评测机构(国内的不要看,不是枪手就是水平不济,这里的水平包括方法和手段的不科学),出乎我意料的是,很多家机构对61的评价要远远高于60、43、42、41,还有一点,用户评价的平均水准也非常的高。可以去看看,进而再权衡一下。

我现在的60,前不久刚升了2G的内存,应付现在的工作足够了,并不打算升61,而且可以预见很可能会跨过61这一代,因为我的升级时间可能会在明年了。另外,对于14宽屏说说自己的感受(注意: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),我曾经有过的机器里,宽屏有两款——hp dv1000和Acer TM8100,觉得14宽屏还是上下过于窄了,要上宽屏,最好15.4的,那才真能体会到宽屏的优点。

TOP

原帖由 黑粉 于 2007-6-5 22:21 发表
非官方技术论坛也能这么热闹啊~啊,小黑的魅力~~你让大家为你倾倒,为你折腰,为你发彪~~~
从大虾们的争吵中也能学到东西呢~


呵呵,没想到这帖子发展的这么火啊,火的都已经有“火药味”出现了,我来做做消防员。

借用黑粉的话来开始吧:

“为你倾倒,为你折腰,为你发彪……”—— 关键就在于此。

为什么?因为国情不同,社会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,人们的思想和理念是会受所生活环境中这些因素的左右的。
国外的朋友们大部分都是把“物品”(日用消费品、电子产品、汽车等)当作“纯粹的工具”来看待,机器好用就是硬道理,
不好用就扔了买新的或换品牌。所谓“理性”出现社会生活中在各个方面——这是一个社会到达一个发展阶段所必然出现的情况。

举例来说,反映在有关评测的问题上,国外大部分情况下所体现的理念就是比较客观,比较实际,就事论事。一个我能想到的例子,就是德国汽车,大家都知道德国汽车三剑客,奔驰、宝马、奥迪,其中奥迪是大众公司面向高端的子品牌,但是奥迪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的“官车”头衔,造成我国百姓对它的一种“特殊情感”,基本提到它都是骂声一片,逢奥必贬。在国外对这三者的看法中,品牌形象的排序和我所列顺序没有任何区别,但是,具体到产品上,则是另一回事,好就是好,不好就是不好,有些同级产品间的横向对比中,奥迪都是排在靠前或头把交椅的位置。在评价上不会有感情因素在里面,不会主观臆断。这只是体现这种理念的一个方面。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,比如拿美国来说,那里的人们对手机的“工具性态度”相信大家都有耳闻,什么彩屏、和弦、摄像头基本不看重,手机主要就是用来“电子通话”的,但在近年来由于厂商通过电影电视的软广告的宣传,在那里的青少年中已经开始出现了“手机玩具性”的态度上的转变,但是,在成年人群中,这一变化仍旧不明显。

在我国,现在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是处在一个感性化的发展阶段,拿咱们这个坛子里的朋友们来说,充斥着“小黑”、“黑友”、”黑社会“等“专有名词”,在汽车市场,充斥着“高高”(高尔夫)、”小福“、”福友“(福克斯)、”小狮子“、”狮友“(标志307、206)等等等等,这是一种现象,我国老百姓在购买一个物品的同时,自己也对这个物品赋予了更多一种东西在里面。这里面除了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,还有着更深层的经济发展因素。

坛子里不知有多少”黑友“正在水深火热中攒钱、观望、四处打听,以便能够出手自己心仪的”小黑“,自然我们对它的感情就有了更多一层的东西。但我们还是要把注意力放到机器本身上来,
不要拉帮结派,人为的给它偶像化,崇拜化,它只是一台供我们大家工作学习的机器而已,人无完人,何况机器?放轻松一些,好就用,不好则弃。

[ 本帖最后由 Elephant 于 2007-6-8 02:11 编辑 ]

TOP

返回列表